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我们同在一栋教学楼里学习,同在一个校园里散步,同在一栋宿舍楼里生活,饰演了文秀学姐之后,我们还拥有了同一个灵魂。我想我已经成为了她。毕业后,我也要去基层、去农村,我要带着文秀学姐的理想走完自己的人生。”黄文秀的扮演者温馨说。
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之中,是当下教育战线面临的共同课题。戏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,被长治学院的师生利用起来,成为了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。
文秀剧社,缘起于时代楷模、“七一”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的精神感召。地处于太行革命老区的长治学院,是黄文秀本科时代的母校,也是她确立人生方向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方。在黄文秀遇难之后,长治学院的师生自发悼念,并以多种形式学习、传扬着黄文秀的事迹,——文秀剧社即是其一。
文秀剧社的原创话剧《文秀的礼物》在经历了一年半的策划、创作、排练之后,于黄文秀殉职四周年之际成功首演。剧中的故事从文秀拿到录取通知书开始,以其在长治学院的学习生活为主线,一直讲到她遇难的时刻。这个过程与大学生的年龄、经历相楔合,每一句台词都经过对黄文秀亲身经历的深入调研、精心打磨而创作。学生演员在认真理解台词、理解人物的同时,也将榜样的精神深深刻进了自己的灵魂。
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,是国家对青少年思政教育的系统化布署。长治学院的师生发挥自己在戏剧策划创作、表演上的优势力量,在教育自身的同时,也为中小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公益服务。
“大学生演,小学生看”是螺旋式推进的第一个环节。从2019年开始,长治学院整合全院艺术创作与表演的力量,将包括文秀剧社作品在内的多部短剧整合为了大型思政情景教育课《太行追梦人》。在《太行追梦人》的故事中,将左权夫妇、申纪兰、黄文秀、赵雪芳以及革命战士、太行奶娘等太行精神的代表人物以单人和群像的方式搬上舞台,在高校、基层演出近二十场。
大学生写、小学生演。文秀剧社的二十余部思政剧本,以纯公益的形式提供给中小学生使用,实现了戏剧思政课模式创新的升级。在不断排练、演出的过程中,演英雄便理解英雄、学楷模便成为楷模,在戏剧故事中走进历史、理解时代。文秀剧社学生创作的四年级阶段的剧本《红岩·梦》中,描述了一个9岁的小学生轩轩在沉迷游戏的过程中恍惚地梦回渣滓洞,遇到了8岁的小萝卜头,两个男孩相互描述了自己的生活。从轩轩口中得知一个月后新中国将要成立,小萝卜头十分高兴,用手中的半截铅笔写下了“中国”两个字。轩轩梦醒后,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,开始珍惜时间,努力学习。
小学生写、小学生演。当戏剧教育成为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效补充之后,学生可以实现从“演”到“写”的再一次进步。未来,文秀剧社的师生将致力于指导中小学生自主创作思政主题的短剧,从“模仿”到“创作”——只有在内心厚植思政底蕴,才能实现从抽象理念到故事情节的准确输出。
“将理想写在蓝天里,将文章写在大地上”,这是文秀剧社剧作《毕业歌》里的一句台词。长治学院的师生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思路,在创作、表演的过程中也为自己上了一堂“大思政课”。(记者 董鲁皖龙 通讯员 蔡璐 王嘉)
来源:中国教育新闻网